当前位置: 首页>>校园速递>>正文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关键词
校志协 

4043万 
  截至2013年底,在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规范注册的志愿者已达4043万人。 
  为规范志愿者注册工作,加强注册志愿者管理,实现志愿者注册和服务的"两个便利化",壮大志愿者队伍,夯实志愿服务事业的基础,共青团中央在2002年发布《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率先在全国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使志愿者的身份有了证明。2006年,团中央对注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发布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就志愿者注册、权利义务、服务、注册机构、日常管理、星级认证和奖章授予等进行规范,极大促进了志愿者队伍的规范化发展。 
  心手标志LOGO 
  该标识是团中央于1994年在广泛征集、严格筛选的基础上推出的,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陈磊设计。"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情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同志在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发扬光大。"青年志愿者精神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准则和人类文明成果于一体。奉献是前提,友爱是基础,互助是实现形式,进步是共同理想和目标。青年志愿者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20年来,青年志愿者坚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西部开发、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成为广大青年追逐的精神时尚。当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已广泛为社会所接受。 
  鸟巢一代·小白菜·绿羊羊 
  "鸟巢一代"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用自己的微笑向全世界递上了北京最好的名片,用微笑和服务感染了世界,不仅开启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充满活力的中国,看到了富有热情、尊重规则、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中国青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170万奥运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亿小时。上海世博会的"小白菜"们说"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广州亚运会的"绿羊羊"们说"一起来,更精彩",还有西安世园会的"小蜜蜂"、南京亚青会的"小青柠"、北京园博会的"小V蜂"等等,大型赛会的青年志愿者持续接棒,集中展示了当代青年、青年志愿者的积极形象,被社会各界传为美谈。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我国大型赛会运行过程当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成为新时期组织引领青年参与社会事务、培养锻炼青年的重要载体。 
  到西部去 
  "青春选择,雄心万里,好儿女纵横天涯披风沐雨。路在脚下,心是火炬,建功立业大志不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多少西部计划志愿者高唱着这首歌,踏上西去的征途,将青春与那片广袤的土地紧紧相连。2003年起,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团中央与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十年来,共选派了16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100多个县开展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2011年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纳入西部计划基础教育专项,西部计划调整为基础教育、农业科技、基层社会管理、基层青年工作、服务新疆、服务西藏等7个专项,列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子项目"。西部计划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创业,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强音。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西部基层锻炼成长、建功立业,为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担当 
  从汶川、玉树到芦山,从舟曲到岷县、漳县,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抗震救灾一线高高飘扬。灾区内,哪里灾情重,哪里就有志愿者提供帮助;灾区外,广大志愿者积极开展义务献血、捐款捐物等奉献爱心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应急救援作贡献,集中展示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高尚情怀。在各类应急救援工作中,青年志愿者听从指挥、主动配合、拾遗补缺,科学有序地发挥志愿者队伍的重要辅助作用,以积极务实的姿态投入到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挥了生力军作用。2003年抗击非典中,1200余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开展捐赠爱心包、科普宣传等活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491.4万名青年志愿者投身各种形式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工作;2013年芦山地震后,7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的1.8万多名青年志愿者投身应急救援工作。青年志愿者们胸怀大局、勇担责任、果敢行动,向全社会展示了自己的担当精神。 
  青年大使 
  "非洲之星"、"驻华大使的中文老师"、"被非洲总统连赞四声的中国年轻人"等等这些鲜活的别称,都与中国海外青年志愿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泰国海啸后安达曼海岸边锚碇上的"CHINA-THAILAND"("中国-泰国")记载着中国青年志愿者传承的中泰友谊。2002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选派5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开展志愿服务,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的序幕。十多年来,累计有近600名青年志愿者远离祖国,奔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2个国家开展志愿服务。他们立足岗位、发挥专长,在受援国急需的领域实现着青春梦想,贡献着青春力量。以志愿服务为媒,这些年轻人成为了中国与亚、非、拉人民之间的青年大使,用浓浓的情感架起了友谊之桥。 
  结对+接力 
  "结对+接力"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创造的一种有效的志愿服务模式。199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采取公开招募和定期轮换的方式,动员和组织青年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贫困地区开展为期半年至两年的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医疗卫生、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服务期满后,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从而形成接力机制。2010年5月4日,全国各地集中启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以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为主要服务对象,组织青年志愿者小组(或团队)与农民工子女建立结对关系,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内容的志愿服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切实有效帮助。该行动实施以来,全团以组织化动员为重点,按照完善"结对+接力"机制、招募项目专员、推行七彩课堂、建立七彩小屋的"四位一体"工作要求,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工作模式,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项目影响力初步呈现。截至目前,已在全国2805个县(市、区、旗)动员了550万名志愿者,与1482万名农民工子女开展结对服务,并筹集资金2亿多元,建设农民工子女活动阵地近5万个。 
  "结对+接力"模式以项目为载体,有效地将青年志愿者的热情、专长、服务时间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安排,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榜样的力量 
  为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和激励更多的青年参与志愿服务,1996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青年志愿者行动评选表彰活动。迄今为止,该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共评选出徐本禹、冯艾、赵广军、丛飞、郎坤、莫锋、许晓艳、熊宁等优秀青年志愿者1200多名、基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950多个。获奖志愿者和集体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勇于实践、乐于奉献,长期坚持参加志愿服务并取得突出的成绩,不仅为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从2004年开始,团中央联合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等部门连续举办了"奉献者风采--在西部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报告会。10余万名高校大学生聆听了报告。通过报告团成员讲述在西部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无私奉献、锻炼成长的感人事迹,引导当代青年树立和践行正确的荣辱观,自觉走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成长之路。 
  温暖·阳光 
  2008年奥运会使志愿服务转向暖色调。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公益中国年度颁奖晚会"连续以"温暖"为主题。不管是西部开发、助老扶幼、环境保护,还是抢险救灾、海外服务、大型赛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看见青年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和灿烂的笑容。从汶川到玉树、舟曲的抢险救灾,从北京到上海、广州的大型赛会,在许多默默无闻的地方,无数的青年志愿者在行动。他可能是邻家大哥,也可能是在校学生。他们常常出现在社区、街头、巷尾,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用无私奉献诠释了什么叫爱的大联盟,也让大家感受到爱的温度和广度。他们就像一缕缕阳光,温暖着他人,温暖着社会,也温暖着自己。 
  "感动"中国 
  20年来,在各个领域,青年志愿者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用切实有效的行动感动中国,也感动自己!2003年,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主动放弃读研的机会,到贵州省毕节地区一个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地方当了一名支教志愿者。"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他先后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第11届"中国五四奖章"获得者、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并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央视在2010 年将"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了志愿者群体,颁奖词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团组织规范注册青年志愿者已有3124万多人,一个全国性的青年志愿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曾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的前五百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后五百年,社会学和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志愿者们用心志愿心,用爱传递爱,他们带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如此静默而巨大,他们所秉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将手手相传,生生不息。" 
  成长 
  2011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肯定了支教扶贫的志愿服务实践对大学生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作用,提出了青年学生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要求,希望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 
  20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实现了干事奉献与实践育人的有效衔接,把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作为行动的主要目标之一,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努力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发展空间广阔的基层一线去,成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砺炼、在奉献中成长的有效载体。 
  平台 
  志愿服务平台是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对接志愿服务需求、提高志愿服务成效的综合性载体。20年来,各地团组织紧跟志愿服务发展的新变化,适应网络社会发展趋势,建立起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对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和服务需求等的数字化管理;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服务站、服务基地等终端服务平台,逐步成为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尝试;探索开展了项目对接平台,不仅为各类参与、支持志愿服务的个人、组织搭建了一个开放、高效的交流对接和资源整合平台,也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开辟了新渠道。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青年特点和新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一个运转有效、覆盖面广的组织体系和面向群众、参与便利的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枢纽型组织 
  在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级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志愿服务组织的中坚力量,为众多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发挥了枢纽性作用。截至2013年11月底,在全国各省(区、市)、主要行业系统以及所有市(地、州、盟)、2763以上的县(市、区、旗)和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站(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和实施网络。2010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获得了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是我国唯一一个获得该地位的志愿服务组织。 
  "志愿时"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为。"志愿服务时间的引入,使志愿者的付出和贡献有了可以衡量的指标。 
  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团中央率先将志愿服务时间用于志愿服务的评价,并在2002年颁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将志愿服务时间作为志愿者评选表彰的指标。2006年发布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对此进行了细化,明确规定志愿时为志愿者实际服务时间(不含往返时间),并以小时为单位计量,并规定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依据已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实行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以激励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团市委发展了志愿时内涵,将其开发成为志愿服务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会期间,通过这个平台利用各种考勤方式记录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时间,换算出志愿时积分,展示了一种志愿者文化,实现了志愿理念的理论体系的总结和发展。 
  微(V)·志愿 
  "莫以善小而不为"。在中国,"微志愿"的理念由广东佛山团市委于2011年7月首次提出以来,正逐渐被社会关注和推广,各地"微志愿"氛围日益渐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已经成为发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 
  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不怕微小,长期坚持,就会集腋成裘,堆沙成塔,用"微志愿"推动"微文明",进而汇聚"大文明"。"微志愿"倡导人人都是志愿者,不论何时何地,哪怕只有很少的时间都能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奉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看到垃圾随手捡起,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给陌生人一个微笑,让我们每个人都加入"微志愿"的行列,有爱的世界最美好。 
  微志愿,今天你做了吗?

关闭窗口